在嘉兴的梅花洲,除了两棵奇特的银杏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毕竟是一个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古迹,古代奇特的建筑也保留至今。梅花洲的江南风韵犹存,就连石头上,也雕刻出了江南女子的面貌,仿佛是在这里修身养性,过着恬淡的生活。
江南水乡自古桥就非常多,一条河上,架着无数座形状各异的桥,船从桥洞中穿过,是江南典型的画面。人走在桥上,一眼望去,仍是一排排望不到头的桥,小桥流水,在梅花洲随处可见,然而在这河上,有一座桥却非常与众不同。
这座奇特的桥就是三步两爿桥,不仅桥名奇特,连形状也非常奇特,你以为这是两座桥,但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两座石拱桥首尾呈直角相连,从一座桥走到另一座桥,只要走三步,所以才有了三步两爿桥的名字,相连的两座桥就像是就像是一对连体的姐妹。
这两座紧紧相连的桥,距今也有1250多年的历史了,两座单孔石拱桥的拱门小巧又精致,南北向的叫聚秀桥,东西向的叫常丰桥。关于这座三步两爿桥的由来版本也非常多,有说是为了方便香客从河对岸到石佛寺拜佛而由这里的僧人在这里修建,也有说曾经有商人在附近开当铺,为了积德行善,便造了这两座石拱桥,并以自己的孩子的名字来命名。
三步两爿桥也是国内少有的双桥,利用了河流的地形特点,将两座桥的桥基和桥体直接建成连体建筑,而这两座桥之间只需步行三步就能到的距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水乡桥梁建造上的匠心和高超技艺。
三步两爿桥是在梅花洲的核心位置,站在这座桥上,还能远眺附近十二座古石桥,比如香花桥、提篮桥、仪贤桥等,其中有些古桥遭到破坏,有些依旧坚挺,其中最美的就是香花桥,在石佛寺的南面,从三步两爿桥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达。
西街是梅花洲的主干道,两边林立的银杏树,有的已经变黄,有的已经深红,各种颜色交错在一起,组成了秋天最绚烂的画面,而古桥又成为这幅画中历史古韵的点睛之笔。
厉害了!嘉兴秀洲新添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兴国界桥1号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包括762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0处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其中
成功入选
王店粮仓群
王店米厂苏式圆筒粮仓群位于秀洲区王店镇四喜社区塘东街13号长水塘东岸,据米厂老工人回忆,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原王店米厂仓库。长水塘为大运河嘉兴段的重要支流,沿河而建的王店米厂苏式圆筒粮仓群,是王店周边地区粮食集中储存和运输中转的重要设施;粮仓群从保存数量和体量上足见其当年的盛大规模,在嘉兴同类建筑中较为罕见,体现了嘉兴鱼米之乡的传统农业地位;粮仓群建筑形制特殊,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模仿苏联工农业建设模式的史实,同时,建筑本身亦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2017年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洲区文保单位
秀洲区目前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个,市级文保点87个,文物登录点163个,业余文保协管员81名。
除了新添的王店粮仓群
下面就跟着小编
一起来认识一下咱们秀洲的其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虹桥
长虹桥位于秀洲区王江泾镇长虹村,为三孔有栏石拱桥,横跨京杭古运河,是浙北平原软土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桥全长为72.8米,桥面宽4.9米,东西桥阶斜长为30米,各有台阶57级,用长条石砌置。桥边孔两侧有两副对联:一面为“劝世入善,愿天作福”,另面为“千秋水庆,万古长”;中孔楹联一面为“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另面为“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运河(长虹桥段)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皇坟山墓群
皇坟山墓群位于秀洲区新城街道九里村王文山,为一片面积较大的东汉(25-220)土墩墓葬群。土墩面积较大,南北约80米,东西60米。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土墩中曾出土大量的汉砖,陶俑、汉瓿等。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彝尊故居
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故居位于秀洲区王店镇解放社区广平路1号,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整个园林不规则布局,有曝书亭、水轩、荷池、曲桥、娱老轩、潜采堂、六峰亭等景观,其中曝书亭最负盛名,领诸景之冠,提挈全园,围以潜采堂、甄舫等建筑,亭面北,两面青石柱上镌有集杜甫诗句的槛联,原为汪揖书,重修时阮元据以摹写,联为:“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亭石柱上还刻有阮元重修曝书亭时,和朱彝尊词所作的《百字令》,及当时嘉兴知府满族诗人伊汤安的和作。曝书亭结构布局疏密有致,是嘉兴地区难得的园林建筑。1981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鱼池汇桥
鱼池汇桥位于秀洲区油车港镇古窦泾村曹家兜,建于民国十年(1921),为七孔有栏梁式石板桥,东西横跨鱼池汇港。桥全长39.4米,桥面宽2.2米,底宽2.6米,矢高3.2米。中间桥柱为墩式,其余桥柱为条石竖置式。桥面由4块条石平铺而成,东西各有8级台阶。桥侧共有16个天磐石,并刻有花纹,桥栏中间各有4只狮子望柱。2017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家浜遗址
吴家浜遗址位于秀洲区新塍镇来龙桥村吴家浜自然村,属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聚落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面积约3300平方米。该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类型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17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保护文物更要学习文物,
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秀洲这几家文保单位,
你去过几家呢?
不妨周末去打个卡,
充实一下自己的阅历知识吧!
来源:看秀洲
版权归原作者,我们尊重每一个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民国洋房在嘉兴——《虎斋》2018年第8期(总第1096期,1月10日) 嘉兴国界桥1号
【嘉禾街巷】
民国初夏的嘉兴南湖,烟波醉软白鹭横波,巧目顾盼的船娘阿真齐耳的短发,月白的衣衫,玄色的折裙,点着珍珠的耳环,她的手这时正轻柔过掠过满池碧色的荷叶,身子半倚着画舫上的栏杆低吟道:“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这是昆曲《牡丹亭》中小姐牡丽娘的一句念白,听者是个中年的富商,穿着灰色的西装,粉蓝的衬衫,摇着折扇。
这是普通的一天却又是不普通的一天,距离现在这样的近,而我们距离历史的真相又是那样的远。
2017年的初夏,站在南湖边,夏天清晨湖边的风,穿过烟绿的柳树儿带着些微的暖意和湿气拂向我,那风最后停在眼前的小楼上,化成满墙的茵绿轻轻地摇曳,使人看不清这幢小洋楼本来的面目。
名牌上这幢民国小洋楼既没有名字也没有介绍,它位于南湖中学斜对面,是南湖景区内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幢民居。现在大门上锁,马上要重新整修,透过墙上的花窗只能隐约看个大概。
这样的隐约让我想到关于这幢小洋楼的主人有着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一说是上海富商穆湘瑶。清末民初嘉兴名士陶元镛于1935夏写成的《鸳鸯湖小志》中有这样的记述:“上海穆恕再孝廉湘瑶,慕南湖风物清美,卜地湖滨盐仓桥外。构精舍三间,颜曰‘且庐’,纳湖上一姬居之。每当春秋佳日,置酒邀宾,其姬亦能度曲,丝竹管弦,时与窗外棹歌渔唱相遥和。”于是民国富商穆湘瑶和南湖船娘阿真的奇缘故事在嘉兴坊间流传甚广。
另一种说法,这小楼主人名叫陈孟恢,是嘉兴油车港人。他毕业于晚清政府所办师范学堂,这个学历相当于科举制时中了“举人”。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陈孟恢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一心想在农业领域为国家作点贡献,于是他就让自己的四女儿陈蕴玉放弃教师职业,专程到浙江省蚕桑讲习所学习蚕桑专业技术。学成回来陈蕴玉就在南湖边的盐仓街以小洋楼为主要生产场所开办了蚕种场。不幸的是到了1937年,蚕种场被侵华日军焚毁,陈孟恢和他女儿大半生的心血都被付之一炬。
这样一幢民国小洋楼却有着两个故事,一个是民国南湖边富商金屋藏娇的浪漫史,一个是嘉兴近代知识分子实业救国梦、强农梦。不知道你更愿意相信哪个喜欢哪个?
上海富商穆湘瑶还有另一处房产名为穆家洋房,在现在的环城东路上,距离南湖边的小洋楼也不算远。
穆家洋房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西式建筑,红砖外墙,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耀眼。它临河而建,南面从一楼到三楼都有挑出来的水泥阳台,很是别致。据说以前房前栽有四棵颜色各异的梅花因而又叫四梅居。后来人说了,关于穆家洋房金屋藏娇的故事也是靠不住的,根本没有什么船娘阿真,那都是好事之人杜撰出来的。当年穆湘瑶的一个儿子穆家康要结婚,穆湘瑶就把穆家洋房作为结婚礼物送给新婚的穆家康夫妇,1949年后该房子收归国有,从此穆氏家属再也没有回来过穆家洋房。一个民国绮梦好像就此粉碎了。
如今嘉兴市电信分公司出资重新对穆家洋房进行了修缮布置,建立以邮电为专题的“嘉兴邮电博物馆”,馆中有关电信的藏品很丰富,值得一看。
穆家洋房边上还有一个“鬼市”(开得很早的集市),绵延一条街,每天早上四五点就有形形色色的人来摆摊,从古玩、工艺品到日常旧货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俨然成了淘宝者的天堂。
嘉兴城中民国西洋建筑最宏丽者当属位于紫阳街159号的高家洋房。高家是民国嘉兴的大实业家。他的主人高仲兰信仰东正教派,在光绪28年中举后与沈钧儒同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在靠近嘉兴天主教堂的地方购地建房。
房子的建筑由南北两座歇山顶楼房与东西厢房组成,均为两层,主楼整体呈“回”字型。高家洋房的正门以前是开在南面的,东面和南面都临河,大门顶上有两个象征宗教的铁做的球形尖顶。
高家有一位少爷名叫高警时,风流倜傥,酷爱昆曲,是当年高家成立的南熏曲社的骨干成员,他不顾家规在外面娶了一位貌美的小妾。而今当我们穿过当年铺着水磨花砖吊着水晶电灯的走廊来到中庭的雪松树下时,你是否也和我一样看到那位美貌的小妾穿着紫色的绣花旗袍,一手拿着从院中刚采下的玉兰花,一只手拨弄她在上海刚做好的顶时髦的波浪长发?她眼中有人,朱唇含笑,碧绿的翡翠耳坠子在她身后那一排意大利进口的彩色玻璃映衬下翠色更郁。
当年中庭没有雪松,建有一个六角亭,四周的廊下开满了兰花,高少爷看着那人也笑了,他喜欢昆曲《长生殿》,和眼前的繁华一样美好的一出戏。听说他最爱在花园的玉兰花树下唱戏,可惜英年早逝,早已化灰。高家洋房年底马上也要进行整修。
民国的嘉兴是西城外西丽桥柳茵下石狮的微笑,是东城外壕股塔下暮色中放羊少年的牧笛,是禾墩秋稼处升起炊烟的晚稻田,是瓶山上雪晴海国的阳春早,也是城中热血青年一个个工业梦、农业梦、强国梦。我熟悉纸上民国时的嘉兴,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些民国的建筑却好像是他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关于他们的过往细节渐渐地隐却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因为要整修,偌大的高家洋房现在人都搬空了,静悄悄的,院中两棵高大的枇杷结了满树的果子,黄昏我靠着栏杆凝望着这橙黄一片,对面的廊上华灯初上,我好像又看到那紫衣丽人身形一闪而过,再想细看却只见墙上那几处巴洛克的雕花,晚风吹得枇杷叶窸窣作响,是风动还是心动?迎面明媚的船娘阿真采了一枝开到正好的荷花向我走来,她对我道:“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我正要答话却发现楼下高少爷站在玉兰花树下轻声接了下一句:“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翻。”我会心地笑了,一个人在这偌大的空寂寂的楼上……
文/张卫平